网上科普有关“乐毅伐齐是怎么回事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乐毅伐齐是怎么回事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前286年,宋国被齐闵王田地发军攻灭,被其余六国仇视。前285年,秦国蒙武率军攻打齐国,攻占了九座城市。
前284年,齐闵王内被人民所怨,外被秦国仇视其强大(因为当时齐国强大到令很多准备臣服秦国的国家转态,臣服齐国),五国发军攻齐,于济西大破齐军,斩杀齐将韩聂,其余四国相继撤退。燕国将领乐毅出兵攻占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再于半年内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灭了齐国,仅剩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市东南)两座齐国孤城未能攻克。而楚国又出兵,名为援助,实为攻击,楚将淖齿虐杀齐闵王,淖齿又被齐人杀死。即墨大夫出战阵亡。田单率族人以铁皮护车轴逃至即墨,被推举为城守。即墨全城军民由田单率领抵抗,双方交战五年。乐毅强攻不克,只好包围城市。
前279年,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继位,田单使用反间计,使得乐毅被废除职务,燕惠王改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领,乐毅被迫出奔赵国。
田单佯装神来助齐,以振奋城中军民人心,果然激发人心。其后,田单又用激将法,宣称齐人怕被劓刑,结果骑劫把齐人俘虏、降者处以劓刑,不知已经激怒了齐人之心。田单又宣称齐人怕先人的坟墓被掘出来,并火烧尸体,若这样做,齐人必定投降,结果骑劫再度中计,在城外掘坟焚尸,结果再激发人心,齐兵的怒气更盛。
其后,田单佯装城中军力虚弱,快要投降的样子出来,并送金、降表出城,要求破城不要掳掠,骑劫第三次中计,使燕军十分轻敌,骑劫嚣张到自称比乐毅更厉害。
此时田单趁机收集牛只,聚得千余只,画上五花彩纹、披上土**绸缎、牛角扎了刀和牛尾绑了用油浸过的苇草。田单凿开城墙十余口,于夜间布置好,准备了五千士兵,准备好了就放牛出城并且点火在它们的尾,牛只疼痛不已,猛力向前冲,突袭燕营,齐壮士五千随后冲杀。燕军将士见此,以为神兵天降,田单又聚集妇孺齐敲铜器战鼓,声音震天动地,吓得燕军将士溃不成军,骑劫亦死于乱军之中,田单率兵乘胜追击,收复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打败了燕军,燕军一直溃逃到河上。田单收兵,迎接在莒被拥立的齐襄王入都临淄为齐王,因功被封任为相国,为安平君,又益封夜邑(今山东掖县)万户,死后葬于安平城内。
燕国会抓住赵国不放的原因,是因为地理位置吗?
一 长平之战后,赵王要杀掉异人,吕不韦和异人买通吏卒,逃回咸阳。 吕不韦前期活动主要是通过华阳夫人确立异人嫡嗣的地位,这次回到咸阳,他要做的事就是让异人真正成为安国君的嫡嗣——未来的太子,实现定立国君的目标。 在咸阳,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异人见华阳夫人,让华阳夫人真正接受异人。《战国策?秦策五》记载了华阳夫人接见异人的过程。 异人怎样见华阳夫人呢?精明的吕不韦为让异人留给华阳夫人好印象,对他进行了精心包装。吕不韦知道,华阳夫人是楚国人,为投其所好,他让异人穿上楚国流行的服装。“不韦使楚服而见,”以勾起华阳夫人的乡情,讨华阳夫人的好感和欢心。
楚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它以浪漫富于想象力著称,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楚文化与北方文化是相对独立发展的。楚国盛产漂亮、华丽的丝绸刺绣。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楚国丝织品至今已的几十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楚国丝织品的色彩,以红色、棕色为主,这与楚人崇火神的风俗相一致。火神是祝融。剌绣题材以动物、植物为主,而动物中又以龙、凤为主,表现了对生命与自由的向往。(:楚国帛画:龙凤侍女图)
异人很可能就穿着颜色艳丽、绣着凤鸟的衣服的楚国服装见华阳夫人。华阳夫人一见异人的装束,非常漂亮,与众不同,勾起了他对楚国的怀念,非常高兴,第一印象就很好,认为异人很聪明,善解人意,“王后悦其状,高其知,”不禁流露喜爱之情,认为异人见识高,她哪里知道,这都是吕不韦的主意!
华阳夫人说:“好哇,我是楚人,你的穿戴真让我高兴。”于是把异人认作自己的儿子,并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子楚”。子楚——楚人也。
从异人到子楚,不仅是名字的改变,更说明他的身份变了。有了华阳夫人的特殊关照,子楚嫡子的地位更加巩固了。他就等他的爷爷秦昭王一死,其父安国君即位,他就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了。到这时,吕不韦的政治投机迈出了最具实质性的一步。他就等待他的奇货发挥作用,他要获“无数”利了。此时,异人的父亲安国君此时已年近50,即位后一旦驾崩,异人就是秦王,到那时,吕不韦不仅收回投资,而且即富且贵,成为人上人,那是何等荣耀的事!
事情的发展正在一步一步使吕不韦的打算成为实现。吕不韦和异人回到秦国六年之后,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五十六年),秦昭王终于寿终正寝。在秦国历史上,秦昭王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汉初著名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一定天下。所谓六世者,即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在这六人中最重要的有两人——秦孝公和秦昭王
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并在军事上有所建树,是秦国发展史上的转折期。惠文王杀商鞅而不废新法,延续了了秦国继续强盛、发展的势头。秦昭王在位时间最长达56年。他通过改革稳定了秦国的政治;又通过成功的外交策略和凌厉的军事打击,使秦疆域扩大,楚、齐、赵三强被秦严重削弱,楚、赵几乎被灭国,对六国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秦统一天下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这个时代是秦的强盛期和决胜期,是秦统一大业的奠基时期,其后诸王,在此基础上巩固胜利扩大战果,是昭王统一事业的继续,是水到渠成的收获期。总之,在消灭六国的斗争中,昭王时代是极为重要的朝代。
秦昭王时发动或参加的较大战争有:
1、伊阙之战 公元前293年,秦在伊阙(河南洛阳龙门)给韩魏联军致命打击,歼敌24万,继而攻占韩魏数城,迫使魏割让河东四百里,韩割武遂 地200里予秦。这次新占的宛(河南省南阳)、邓(河南省孟县)均为冶铁中心,秦军武器得以更新提高,军力更为壮大。此后几年秦连续对魏韩用兵,占魏61城,迫使魏献出旧都安邑。 后来多次攻打三晋进一步削弱三国国量,扩大版图和实力。
2、参加燕国发起的攻齐之战——乐毅伐齐,田单败燕之战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引起东方各国恐慌,昭王二十八年(前284),燕、赵、韩、魏、等联合攻齐,秦也参加了。联军攻陷齐国七十余城,齐险些亡国,后田单利用火牛阵,才打败了燕国。此战,东方各国两败俱伤,秦出力不多,得利最大。
3、重创楚国 公元前280年和前279年分别从水陆两路大举伐楚,楚丧师失地,贵州、湖北大片国土沦为秦占领区,连首都郢也失守,楚顷襄王仓皇逃窜,被迫迁都于陈。秦在新占楚地上建立黔中郡和南郡,楚国势力由此大衰,秦国弱楚战略目的已达到。(:秦朝的弩机)
4、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在长平取得中国战争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胜利,歼敌45万 ,险些灭掉赵国,赵从此衰败不振。
5、消灭西周 何为西周?原来的西周早在前771年就灭亡了。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天子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不拿周天子当回事了,周天子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常被诸侯侵凌。进入战国,周天子的权力范围只在河南河南洛阳附近的几个县,连一个小诸侯国都不如。而且周王室内部还常闹内乱。
前267年,周威王去世,他的两个儿子争权,结果周分裂为两个,东周君和西周君,西周君控制着一个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周赧(nǎn)王。
就国力而言,任何一诸侯国均有灭周的绝对力量,就地理位置言,韩、魏灭周也易 如反掌,但他们都无此胆量向周发难。其原因在于投鼠忌器,畏惧灭周之举招致以下犯上的罪名,陷入道义上的孤立,甚至遭到各国共同讨伐,成为众矢之的。环顾当时天下列国,有胆略和实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风险的只有秦国一家。灭周在军事上是轻而易举的,后果却是危险的,必须有压倒各大国的军事实力。公元前256年,秦发兵攻打西周,赧王投降入秦,当年,周赧王和西周君均死,名义上的最高宗主国便被秦灭掉。仅剩东周。灭周不仅表明秦统一天下的 决心和意志,更显示了秦已具备击败东方各国联合进攻的雄厚实力,这一事件会给各国造成 深刻的心理威慑,意义是深远的。灭周是一个新纪元的真正开始,东方各国的末日也真正来临。
灭掉西周后,秦将代表天子的九鼎运到咸阳。所谓九鼎,相传夏禹时所著,象征九州,国家的象征。夏、商、周为国家之宝,拥有九鼎者即为天子,秦灭西周后将九鼎运到咸阳,也就象征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即可以名正言顺的统一中国了。
秦昭王注意发展经济,兴修水利,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他在位时修建的。(:都江堰)
秦昭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礼贤下士,他引进范睢,为了得到他的强秦计策,秦昭王在范面前五次下跪,成为一段佳话。范睢原为一隐士,熟知兵法,颇有远略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睢,见到他便屏退左右,跪而请教:“请先生教我?”但范睢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请教”,而且态度上更加恭敬,可范睢仍不语。秦昭王又跪,说:“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这第三跪打动了范睢,道出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范睢还是不放心,就试探道:“大王的用计也有失败的时候。”秦昭王对此责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睢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说:“我愿意听先生说其详”。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这一次范睢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帮他统一六国。后来,范睢鞠躬尽瘁地辅佐秦昭王成就霸业,而秦昭王五跪得范睢的典故,千百年来被人们所称誉,成为引才纳贤的楷模。
总之,秦昭王在秦国历史上是继秦孝公以后最有作为的君主,应该说,他奠定了秦灭六国的坚实基础。他死后,吕不韦和秦王政继续发展秦的力量,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二
秦昭王死后,53岁的老太子安国君嬴柱登上了秦王的宝座。他就是秦孝文王。在吕不韦看来,安国君的即位,离他所追求的目标更近了。然而令他吕不韦想不到的是,他的理想实现的出奇的快,出了什么事呢?原来,孝文王即位仅三天就一命呜呼了!这真是一件蹊跷事。也许秦昭王的丧事还没办完,马上还要给安国君办丧事!由于谁也没想到安国君死得这么快,他连下葬的墓地都没有,之时草草下葬,结果到现在没有留下遗迹,不知具体地点。
孝文王是中国古代在位时间最短的君主。他究竟是怎么死的?没有具体材料,可以做以下推测:首先,他身体不好。漫长的太子生涯和宫廷生活,一味贪图享乐,损耗了他的身体,此人好色,嫔妃很多,仅儿子就20多个,整天在女人堆里混,能不伤身吗?
第二,乐极生悲。等了几十年,乐的是,老爹终于死了,安国君终于即位称王了,可熬出来了;悲的是,毕竟是自己的亲老爹死了,心里还是很难过的,悲喜交加,情绪波动,加之可能有血压高、心脏病,一折腾,突然犯病,抢救不及时,撒手而去。
孝文王一死,异人可就顺理成章地即位了,他就是庄襄王。当年32岁,也不算小了。异人登基后,应该感谢的人很多,首先是华阳夫人,没有她的点头并说服安国君,异人连咸阳都回不来,还谈什么继承王位?于是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
异人也没有忘记亲生母亲夏姬,尊她为夏太后,——两个太后并列,一个干妈,一个亲妈,真是历史少见。
当然,异人更忘不了帮助他即位的吕不韦,他下达的第一个诏令,就是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封吕不韦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吕不韦及官、爵、封地于一身,在秦国是少有的。什么是食邑呢?
食邑是周朝已经开始的制度。最初是把土地封予或砖封予有功之臣或宗亲,其土地即称作食邑。受封者对于所受封土地,除了经济上的权益之外,尚有统治该土地及人民的权力。战国至秦汉行郡县制以后,食邑逐渐转向以该地人民所交赋税为主的经济利益为主,而失去其他政治、军事上的作用,大多以“户”作为食邑分发的单位。
吕不韦任丞相、封文信侯,还有十万户的食邑。十万户的食邑规模是很大的。古代有万户侯之说,那就很大食邑了,万户在战国秦大体上相当一个县的样子。而吕不韦是十万户,就相当于十多个县了。这么多的职位集于一人之身,在秦国历史上不多见。吕不韦却心安理得,在他看来,这是当年在邯郸投资所得到的回报而已。从这一年开始,秦国历史进入了吕不韦时代。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
第一,他实际上掌控了秦国的大权,在执政过程中,充分贯彻了自己的政治理念。
第二,从前250到吕不韦死这十几年间之所以称为吕不韦时代还因为他立的第一个秦王异人无能,他辅政的第二个秦王嬴政年幼,吕不韦不担心他们会奈手奈脚,干扰或阻止自己推行具有吕氏特色的统治方法。
说到异人无能,包括他爸爸安国君,这爷俩,都不怎么样。和秦昭王的雄才大略根本没法比。
《战国策》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吕不韦和异人回到咸阳后,见到华阳夫人,确立了异人嫡子的地位。这一过程都是吕不韦导演的。异人这个人虚荣好色又无能。有一天,安国君突然问起了异人读书的事。说:“把你念过的书给我朗诵一段,我听听!”——“王使子诵”。哪知异人在赵国整天吃喝玩乐,根本没读过什么书,他张口结舌,背不出来,这时或许吕不韦在旁边暗示了他,异人说:
“儿从小被捐弃(抛弃)在外,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这话的意思是,我读过不少书,但没有老师指导,故不会朗诵。安国君一想,这孩子从小在赵国,我对他关心不够,他不会背书也有我的责任,于是原谅了他,并把他留在了宫中。
这件事之后,异人很快就忘掉了。但对精明的吕不韦有触动,他担心由于这件事“漏怯”,影响异人嫡子的地位,于是由吕不韦策划,异人在安国君面前又作了一番表演,以显示自己并非大草包。一天,他对安国君说:“父亲过去曾去过赵国,赵国那些有势力的豪杰都知道您,可是您回到秦国后,再也没和他们联系,我担心他们有怨恨之心,图谋危害秦国和父亲。我建议您下令严查边境城门,早闭晚开,以防坏人进入。”大家听,这个建议无非就是早关晚开城门,不是什么高招,可安国君竟连连怕案叫绝,“王以为然,奇其计。”——认为这真是一条妙计。其实很一般,根本算不上妙计。由于异人的献计,安国君更坚定了立异人为太子的决心。
三
公元前250年,留在赵国的赵姬几经辗转,也带着嬴政回到了咸阳,异人全家团聚。
赵姬在赵国的这些年是怎样度过的?有一说,她在邯郸时有一男子陪伴,这个人叫嫪毐。嫪毐也是邯郸人。后来嫪毐到了秦国,引发了宫廷的内乱。这是后话。总之,赵姬在吕不韦的传奇故事中充当的是政治牺牲品,她没有理想,放荡不羁,与吕不韦同居,又被吕不韦送给了异人,不排除她到异人那里后还和吕藕断丝连,继续来往。后来又有嫪毐的介入。赵姬的人生经历决定了她是个悲剧性的人物,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在他身边的小嬴政知道不知道这里的内幕?赵姬与吕不韦、异人、嫪毐这三角、四角式的关系对嬴政幼小的心灵、性格会产生什么影响?事实证明,复杂的、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尤其是家庭伦理关系的紊乱,对后代的影响会非常巨大,会造成孩子内心的创伤,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不可否认,秦始皇成年后的性格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当国君仅3天的秦孝文王死后,异人登基,这就是庄襄王。他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享受洛阳10万户的租税。至此,吕不韦终于如愿以偿,从一个商人变成了掌控秦国政权的权臣。
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从政的能力怎么样?他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丞相?事实证明,吕不韦有出色的政治才干和敏锐的政治头脑。他身上具有的商人的特点,即善于捕捉时机,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在他执政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吕不韦担任丞相后做了三件事。一是大赦天下,二是灭东周,三是设计除掉信陵君。
先说大赦天下。在中国古代,新国君上台或有什么祥瑞出现时,往往要大赦天下,以表明本朝廷亲民应天,给人民留下个好印象.
吕不韦也不例外,他当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秦庄襄王发布诏令,《史记?秦本纪》:“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施于民。”什么意思?释放罪人,论列表彰先王的功臣,广施德惠,厚待宗亲族属,对民众施以恩泽。大家知道,秦以严刑峻法闻名,老百姓动辄犯法,吕不韦颁布这样的政策,就是要招揽民心,缓和社会矛盾。奖赏先王功臣以及对百姓施行一些恩惠,使得吕不韦在秦国臣民中留下较好印象。值得注意的是吕不韦的治国理念和商鞅的法家思想有明显不同。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推行严刑峻法,一人有罪,株连全家,甚至株连宗族,秦国的统治方法充满了法家的味道。《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刚开始时有些人不太理解,“以为不便,”就是你的新法不太好。后来新法推行以后,他们感觉还不错,于是这些人又主动找到商鞅,表示我们支持你,你的新法挺好。这本来是好事,最初有点意见,后来改变了态度,这是应该欢迎的。可是商鞅却说,这些人是“乱化之民”,就是专门捣乱的人,都流放到外地!——法家在历史上以待人刻薄,不尽人情著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论六家要旨》,就是评论当时最主要的思想流派,六家里面有一家是法家,他说法家严而少恩,太冷酷,说法家“可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这话现在听还是有道理的。法家这种缺乏人情味的特点是秦国的特色,而吕不韦就想力图改变这个特色。所以吕不韦执政就和法家有区别,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灭东周。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建都洛阳,东迁后的周天子地位大不如前,诸侯不像以前那样尊敬周天子了,周天子的经济来源枯竭,势力范围不断缩小。相传东周最后一个国君周赧王已和平民差不多,借了钱还不起,跑到高台上藏起来,这个高台被称作“逃债台”。成语“债台高筑”就出于此。
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发兵灭掉了东周的最后一个国君周赧王,周天子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巩地(今河南巩县)还有一个周公,是东周王室分裂的一部分。
小小的周公是周王室的残余势力,本来没有什么能量,但要无缘无故地灭掉他,恐受到道义的谴责,留着吧,又是统一的障碍。可巧,机会来了。前249年,自不量力的东周君竟然联合诸侯图谋攻秦,吕不韦抓住机会,发兵打东周,没费力气,就把东周灭掉了。灭东周,是吕不韦指挥的第一场战斗。没费劲就结束了战斗。
灭掉东周后,吕不韦做了一件很人性化的事,就是他没有杀东周国君,而是将其迁到阳人(今河南临汝西)让他继续享受当地人的租税,以体现吕不韦的宽容之心,赢得诸侯的好感。请大家注意,在吕不韦担任丞相的十多年中,秦在作战中,大规模的屠杀现象较前有所减少。这反映了吕不韦的思想理念。
这一年,吕不韦又派兵攻占了韩国的成皋和荥阳(今河南荥阳境内)。建立了三川郡。成皋和荥阳是关西通往关东的战略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中这一带都是重要的战场。秦占领这一地区,为后来东进铺平了道路。
转年,秦又继续向东用兵,进逼韩国、赵国。
第三件事,设计除掉信陵君
秦国不断向东用兵,引起各国的恐慌,魏国也感到危险,于是魏安厘王赶忙派人去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前243年)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四公子还有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在这四个人中,信陵君魏王口碑最好。他重感情,讲义气,乐于助人。
魏王为什么请魏无忌呢?
这要从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说起。长平之战后,秦军想一鼓作气灭掉赵国,于公元前257年围攻邯郸。邯郸告急,赵国求救于魏、楚两国,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10万救赵。这时秦国向魏国施加压力,魏王屈服,命令晋鄙按兵不动。赵国见魏不肯进兵,就写了一封告急信给魏国相国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通过魏王妃子如姬的帮助,盗出魏王亲自掌握的半个虎符,假传王命,击杀晋鄙,夺得兵权,然后率兵8万,会同楚军一起救赵,遂解邯郸之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
所谓符即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虎符)
信陵君解赵国之围,赵国自然感谢他,但是魏国可饶不了他,这是因为他买通赵王宠爱的妃子如姬,偷出兵符,并杀了魏军将领晋鄙,虽然救赵取胜,回国后也难逃国法惩罚,于是他干脆住在了赵国,一住就是10年。
前247年,秦军大举攻打魏国,魏军节节败退,在危急时刻,魏王想到了足智多谋的信陵君。于是派使者请信陵君回国,使者见到信陵君,说:“公子之所以在诸侯中有很高的威信,是因为您是魏国宗室,现在魏国有难,您不去解救,一旦秦军攻下大梁,把魏国宗室祖先的宗庙夷为平地,您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的诸侯呢?”(《史记?魏公子列传》)听了使者的话,信陵君猛然醒悟,想到自己是魏国人,还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他打消了顾虑,随使者回到魏国。魏王对信陵君回国十分欢迎,也不再提十年前的事了,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主持抗秦战争。
信陵君领命后,决定实行联合抗秦的策略,他派出使者向各国求援,说服各国君主联合抗秦。由于信陵君在各国威信很高,都愿意参加联军,这次联合有赵、韩、魏、楚、燕五国。他们的联合说明秦的确对东方各国的威胁很大,不过五国联合又使秦有些吃不消。结果秦军被联军打得大败,秦军退回函谷关。这是吕不韦指挥战争的第一次失败。他考虑到五国联军正在势头上,只好先不出兵。但他想要破除东方抗秦力量,必须除掉信陵君。经过精心谋划,他想出了一个计谋。什么计谋呢?
这就是挑拨离间信陵君与魏王的关系。吕不韦派人,带着大量财物到魏国活动,他们买通晋鄙的门客,让他们散布信陵君的坏话,有人说:“魏公子在国外呆了十年,现在统帅魏国军队,魏国军队都成了魏公子的私家武装了。”
还有人说:“魏公子不仅统帅魏国军队,这次还统帅五国军队,各诸侯都知道有魏国公子无忌,哪里知道有魏国的国王!”甚至还有人说:”如果魏公子趁此时机自立为王,各诸侯国都畏惧魏公子,一定会帮助他夺权的!”
秦为了使这些谣言广为传播,多次派人去魏国活动,还假装问在秦国的魏国使者魏无忌何时当上魏王了,可喜可贺!魏王每天几乎都听到这样的话,起初不信,后来越传越多,越传风声越大,使得他也信以为真了。于是大怒,下令免去信陵君将军的职务。
信陵君内心非常痛苦,有口难辩,他伤透了心,无意再找魏王申辩,也没有用行动取得魏王的信任。于是称病不朝,整日在家中与宾客饮酒,与妻妾厮混,花天酒地,自暴自弃。这样的生活过了四年,身体也搞垮了。后来在一次痛饮之后,醉酒身亡。
信陵君没有败在战场上,却被吕不韦设计的离间计击中,实在可悲!信陵君之死,扫除了秦国东进的一大障碍,对秦国而言是件好事,吕不韦主政后的所作所为,说明他是个搞政治的好手。
燕国与赵国唇亡齿寒,却帮助秦国对抗赵国,原因何在?从地理位置和外交策略入手,分析燕国为何死咬赵国不放,血统高贵,积怨甚深
战国风云,七雄并立,每个国家为图强争霸,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外交策略;在整个战国时代,燕国对外策略是非常的清晰的,基本上只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抗东部的齐国,另一个则是对抗它西南部的赵国。在战国中后期,秦国一家独大,山东六国在强势的秦国的攻势之下,可以说是苦不堪言,那时,它们所面对的威胁也基本上来自于秦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各个国家不得不谋取其它的道路。
与秦国相距比较遥远的燕国和齐国,则选择了与秦国周旋,极少与秦国发生正面的冲突,同时又因为它们与秦国没有直接相连的土地,所以直接的利益冲突也就比较的少,燕国这个国家,可以说是沾了地理条件很大的光。
燕国与赵国、齐国关系并不友好
按理来说,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有了赵国这个阻拦,秦国就不便北上伐燕,燕国保全自己的宗庙社稷也就有了一层保障;这样看燕国与赵国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好的,但它与齐国却是不一样的。
齐国与秦国的交好是有政策上的支撑的,在秦国连横政策和远交近攻政策的指导下,给了齐国极大的好处,同时,齐国与秦国也没有根本上的利益纠纷,所以这两个国家的联合是有着政治基础做支撑的。
而燕国本身就是一个依附于其它国家进行生存的诸侯国,在有其它国家帮它阻拦最大威胁的时候,它应该是与这个国家交好才对;但真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燕国与赵国之间的关系非但不好,反而是十分的危险。
燕国与赵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燕国的对赵战争,可以说从赵国成立开始就没有停止过,虽然在对赵的战争当中基本上是屡战屡败,但燕国就像打不死的小强,哪怕屡战屡败也会屡败屡战,丝毫不顾及唇亡齿寒的道理,也不管什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总之,能够打赢赵国比它的国家宗庙社稷都要重要,可谓是天下之大稽的。
历代的燕国国君在对赵战争上面,所下的功夫是非常之多的,更让人不理解的是,到了战国末年,秦国一统天下的脚步已经是非常的紧凑了,而秦国的目标也非常的明确,就是要灭亡山东六国。
燕国为何不顾唇亡齿寒,死咬赵国不放?
在这个时候,山东六国应该是一条船上的人,生死存亡都是绑在一起的,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因此,赵国对于燕国的屏障作用应该是更加的重要才对,可是燕国却丝毫不这么想,甚至在赵国抗秦战争失败之后,燕国还想趁机发动对赵国的战争,从而取得对赵战争的胜利,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本篇文章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燕国和赵国之间的恩怨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燕国又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对赵国的战争?同时来分析一下,战国末期,燕国的对赵国的战争,到底是怎样的心理导致的?
地理条件导致,燕国只有齐国、赵国两个邻国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燕国的地理条件和发展因素导致;燕国地处北部的偏远地区,这个国家本身的邻国就比较少,只有赵国和齐国,所以燕国的对外战争方式,就显得非常的清晰;它与秦国和魏国这样邻国非常之多的国家不一样,它如果想要获得直接的利益,那么只能从赵国和齐国这两个国家出手,如此一来,在燕国的对外战争当中,对抗赵国的战争和对抗齐国的战争基本上占据了全部。
而燕国的发展政策又是秉持依附于其它国家进行生存的基础的,燕国的背后其实是有着其它国家进行支持的;因此,燕国在对抗赵国或者是齐国时有些肆无忌惮,可以说是一种狐假虎威的行为。
燕国依附魏国,使赵国不敢独吞中山国就比如在战国初期,燕国的倚仗就是中原地区最为强大的魏国,有了魏国作为它的支撑,在对抗赵国的时候就有些如鱼得水了;那时,赵国和燕国共同争夺中原地区的中型诸侯国中山国,按理来说,赵国的实力是要强盛于燕国数倍的,与它进行比拼,燕国并不能够占到好处。
所以,在争夺中山国的过程当中,燕国也是屡屡失败,眼看着到手的肥肉就要被他人吞入肚中,燕国便急切地寻找依靠,而有了魏国的支持形势就大不一样了;在魏国的支持之下,赵国不敢再对中山国有着明面上的非分之想,虽然在暗地里依旧与燕国较劲,却不与燕国发生正面冲突。
虽说燕国也没能在魏国的支持之下直接吞并中山国,但至少这块肥肉也没有能够落入自己对手的手中;所以说,燕国的对赵政策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它国家对它的支撑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燕赵两国经历上百年战争,积怨甚深
第二个原因则是燕国与赵国积怨甚深的缘故;燕国与赵国经过上百年的争斗,两个国家的恩怨已经是非常之深了,历代的燕国国君都将打败赵国,作为自身扬名立万的一个方法;历代的燕国国君对待赵国的态度都十分的不友好,那怕是到了燕王喜这一代,这样的作风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燕国是老牌诸侯国,看不起没有高贵血统的赵国赵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三家分晋之后它才成立,而燕国却是一个西周时期老牌诸侯国,对于赵国这样瓜分国家权力而形成的新型诸侯国并不放在眼中,这种看不起,并不是因为实力上的压制,而是因为一种在血脉上的不相同,简单粗暴点来讲就是在燕国人看来赵国明不正言不顺,只是一个小打小闹的跳梁小丑,并没有高贵而且正统的血统。
同时,赵国又是一个崇尚武力的国家,自从建国开始它的军事实力发展的就非常迅速,在战国初期,除了魏国也就赵国和楚国这两个国家在中原地区,有着比较多的话语权了,而那时魏国虽然说实力强盛,但也没有后来秦国那种以一敌六的实力,所以诸侯国还都是有着那种统一的梦想的。
燕赵两国进行实力扩张时,都把对方作为跳板因此,实力扩张也就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如此一来,与赵国相邻的燕国也就首当其冲了,而燕国本身的实力就比较弱小,所以在赵国对抗燕国的战争当中屡屡失利,赵国也一直都把燕国当成它发展道路上的跳板,这就给赵国和燕国之间的仇恨埋下了祸根。
因此,在一直以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赵国与燕国的关系几乎都是势同水火的,哪怕有着几次的联合,两个国家也都各有各的小心思,要么是象征性的出兵,要么是看在魏国或者楚国的面子上面和心不和地联合在一起。
燕国不顾唇亡齿寒,执意攻打赵国
至于为什么到了战国末期,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的时候,燕国还妄想对抗赵国?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我们上述所说的那几个历史遗留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也是导致燕国不顾唇亡齿寒的道理,执意攻打赵国的理由。
长平之战后,赵国实力下降,燕国趁机报复首先,赵国因为经历了几次战争的重大失败,尤其是经历了长平战争之后,赵国的实力大幅度下降,失去了四十万士兵,赵国曾经引以为傲的军事实力大打折扣,在燕国人看来这便是它们攻打赵国的一个绝佳时机,以往赵国与燕国的战争当中都以燕国的失败而结束,燕国也因此承受了很多的损失,割地赔款等等都让燕国颜面尽失。
所以燕国急切的需要一个机会战胜赵国,来重整它作为西周开国诸侯的雄风,而当下正是赵国跌入谷底的时候,在燕国的对外战争当中,这是一个难得的能够获得胜利的机会,燕国急于用这次的胜利来证明自己,所以也就顾不上外界的潜在危机了。
燕国错估中原局势,幻想天下共主的环境其次,燕国这个国家其实一直都生活在一种不恰当的环境当中,也就是说它对中原局势的了解实际上是有偏差的,这可能是因为它身为西周开国诸侯的历史底蕴,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因为在燕国这个国家看来,整个天下哪怕是统一也只能是像西周那样,形成一种天下共主的环境,各大诸侯国还都是会存在的,所以它并不认为秦国有消灭它的可能,或者说,哪怕是秦国要消灭它,它的宗庙社稷也能够得到保存。
毕竟对于燕国来讲,是臣服于西周还是臣服于秦国都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再多一个天下共主,它还依旧做它的诸侯国,对它的统治其实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所以燕国一直有着一种天不灭燕的幻想,从来都不认为国家会面临生死存亡,所以它才能够毫无忌惮的在战国末期的时候发动对赵国的战争。
燕国所奉行依附强国而生,夹缝生存的策略
再者,燕国所奉行的政策就是依附于其它的国家进行生存,这个国家是魏国、是秦国、还是其它的国家,对于它来讲并没有什么不同,它只不过是借力来保护自己而已。;到了战国后期,因为长平之战的爆发和后续邯郸之战的发生,让秦国这个国家也跌入了发展的低谷。
这时,秦国将燕国看的比较重要,与燕国进行了联合,也给了燕国一定的底气让燕国觉得自身是有资格与赵国进行争斗的,所以它才会在赵国的发展跌入低谷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发动对赵国的战争。
但却没想到战争的结果让燕国大吃一惊,那个时候廉颇本身是要带军南下抗秦的,而燕国却突如其来地发动了战争,赵王盛怒之下命令廉颇挥师北上对抗燕军,毫无意外的燕国还是以失败告终,而这场战争的爆发也让燕国和赵国的关系跌入了冰点,更让燕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讨论
剧辛是燕赵王时期的名臣,并且可以称得上是文武双全,他既能够辅佐燕昭王进行变法改革,改善国内的发展环境,向燕昭王提出改善奴隶的生存环境,以及改良相应的土地政策、军事力量的发展政策,让燕国的国力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让破败的燕国有了中兴的迹象,同时又能在乐毅伐齐的过程当中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乐毅伐齐时,剧辛帮助燕国获得众多领土同时,剧辛还能够帮助乐毅南征北战,是一个统兵作战的好手,也正是他向燕昭王提出逼迫齐国割地的建议,让燕国在那场战争当中获得了很大的土地利益;其实乐毅在攻破齐国之后,更多的目光放在了齐国的粮草和财宝上面,并没有过多的占领它的领土,如果不是剧辛这一个提议,那么在后来田单复国之后,燕国在这场战争当中所获得的利益将会更少,付出的代价也就相应的增多。
因此,燕昭王时期的剧辛是一个非常有战略眼光的人,对国家的发展也是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的,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也是非常之高,只不过后来燕昭王去世,伐齐行动功亏一篑之后,剧辛也就渐渐地淡出了燕国的朝堂。
智勇双全的剧辛,老年变得刚愎自用但这不代表着它的威名在燕国就没有的影响了,后来燕王喜为了能够获得支持便请出了曾经的名臣剧辛,而那个时候的剧辛已经年过七十,已经从曾经那个智勇双全的大臣变成了刚愎自用的人,它并没有很独特的分析燕国与赵国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认识到整个中原地区的形势发展,还停留在燕昭王中兴的阶段,深陷在燕国的强盛当中无法自拔。
剧辛非常支持燕王喜的计划,并还请命亲自领兵作战,有了剧辛这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大臣的支持,燕国的其它官员也就不好再多说什么,况且哪怕再多说些什么燕王喜也不会听得进去。所以说,一场对抗赵国的军事行动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可是让剧辛万万没想到的是,燕国完全不是赵国的对手,就连他自己也在那场战争当中牺牲。
综述
这种政策并不能够很好的发展自己的国家实力,毕竟它是一个依附于其它国家而生存的诸侯国,既然是依附关系,那么燕国的生存和发展必定会受到被依附国家的牵制,就比如它曾经依附于魏国那样,哪怕魏国能够给它提供支撑来对抗赵国,但魏国也绝不允许燕国私自吞并中山国,这也表明被依附的国家是有着危机意识存在的。
燕国因为弱小才会选择依附,而燕国一旦强大起来也会成为一个祸患,所以这种依附关系也是一种无形当中的压制关系,让燕国在获得支撑的情况之下,也没有办法很好地发展自己的国家实力。
而到了战国后期,燕国依附于秦国的时候也是如此,秦国表面上虽然把燕国看的比较重要,但却渐渐的将对于燕国的这种倚重转变成了控制;不过可惜的是,燕国对这种态度的转变毫无办法;它既没有能够去发展自己国家实力的基础,也没有能够对抗秦国的实力,所以最终才只能将整个国家的命运都担负在一个刺客身上,才会走上那天天下之大稽的道路。
因此,我们通过燕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顺应局势的要求,整个天下局势的发展是有自己的定律的,必须在这种局势的要求之下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够保证实力的稳步提升,才能够保证自己不为人鱼肉,不然的话,最终的结果肯定也与燕国别无二致;而这样的结果,对于一个拥有几百年历史底蕴的诸侯大国来讲,确实太过于悲哀。
关于“乐毅伐齐是怎么回事呢?”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又柔]投稿,不代表小熊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x-scm.com/cshi/202505-87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小熊号的签约作者“又柔”!
希望本篇文章《乐毅伐齐是怎么回事呢?》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小熊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乐毅伐齐是怎么回事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乐毅伐齐是怎么回事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前...